國創會、全國港澳研究會在穗舉辦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論壇
2022年7月31日上午,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簡稱“國創會”)與全國港澳研究會在廣州越秀國際會議中心聯合舉辦“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論壇:豐富‘一國兩制’實踐,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來自內地與香港的十多位專家學者分享了他們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上重要講話的心得體會,從不同角度就香港如何實現由治及興,如何推動廣州南沙深化粵港澳全面合作、豐富“一國兩制”實踐、面向世界開放等議題進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討。
▲論壇現場
國創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博永主持論壇開幕式并宣讀鄭必堅會長的賀信。國創會常務副會長、原中央黨校副校長李君如和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國務院港澳辦港澳研究所所長奚俊堅在開幕式上致辭。
鄭必堅會長在賀信中指出,習近平總書記今年7月1日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上發表了重要講話。這篇重要講話,貫通歷史、現實和未來,科學回答了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推進新時代“一國兩制”實踐行穩致遠提供了頂層設計和底線思維,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對“一國兩制”實踐規律的認識和把握達到新高度,在香港由亂到治走向由治及興的重要歷史關頭指路領航,在“一國兩制”事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李君如常務副會長在致辭中表示,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我們研究香港的今天和明天定了基調,使我們為香港未來發展謀篇布局有了方向,同時也是我們進一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發展的行動指南。我們在謀劃香港未來發展戰略的時候,在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全面發展的時候,一定要全面把握今天香港的歷史方位,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統籌“治理”“發展”“民生”“和諧穩定”四件大事,統籌香港未來和香港青年未來兩個方面,譜寫香港光輝燦爛的明天。
▲李君如常務副會長致辭
奚俊堅副會長兼秘書長結合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就如何推進大灣區建設和粵港澳全面合作提出三點看法。第一,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是推進大灣區建設和粵港澳全面合作的前提保障。第二,充分發揮港澳的獨特優勢和地位是推進大灣區建設和粵港澳全面合作的根本遵循。第三,改革創新是推進大灣區建設和粵港澳全面合作的關鍵所在。
▲奚俊堅副會長兼秘書長致辭
▲王博永副會長兼秘書長
主持論壇開幕式并宣讀鄭必堅會長賀信
▲論壇現場
暨南大學黨委書記林如鵬就香港的青年工作提出了建議。他說,香港接下來要理直氣壯地推進愛國主義教育,積極搭建青年成長成才的平臺和橋梁紐帶,從青年特點出發、從思想上入手,引導他們用敏銳的眼光觀察,用清醒的頭腦思考,增進他們對世界和國家發展大局的了解,加強與內地青年的交往交流。暨南大學將貫徹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扛起香港青年培養的使命。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社科院臺港澳研究中心主任黃平指出,“一國兩制”的最高原則在于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只有全面準確地認清這個最高原則,香港和澳門才能保持高度自治并創造無限廣闊的發展空間。
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北大法學院教授、第五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委員會委員陳端洪認為,香港“由治及興”的動能應向北、向外、向內尋找,即向北對接國家戰略;向外展開更廣泛、更緊密的國際合作;向內推進改革,釋放社會創造力。心心相連是香港由治及興的根本動能。
全國港澳研究會顧問、中山大學粵港澳研究院首席專家陳廣漢提出,要以制度型開放推進大灣區融合發展。他建議構建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加快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經營環境對接,加強社會和民生領域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和多元化民商事爭端解決機制銜接。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屠海鳴建議,香港要用好中央支持、與內地優勢互補,盡快在香港所長和國家所需上實現突破;要盡快在解決深層次矛盾上取得實效;要精心呵護和諧穩定的環境,凝心聚力,盡快形成共建美好家園的合力。
中聯辦原社會工作部部長楊茂認為,當前要把凝聚建設香港的積極力量作為重中之重。他建議充分利用國家資源,加緊培養高素質治港人才;特區政府要“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合力構建、積極弘揚以愛國愛港為核心、與“一國兩制”方針相適應的主流價值觀;加大力度推動香港融入粵港澳大灣區;要運用好香港國安法這一法寶,穩準狠打擊違法犯罪行為;維護好香港的獨特優勢和地位,特別是金融中心、自由港和中國唯一普通法地區的地位。
中銀香港經濟與政策研究主管、國務院參事室香港重點課題組高級顧問、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王春新認為,推動香港由治及興的關鍵在于發展創新。香港應該充分發揮基礎研究優勢、國際化科研體系優勢、創新金融優勢和知識產權保護優勢,更好地融入國家以創新驅動作為根本動力的經濟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臺港澳法研究中心主任支振鋒強調,以發展為第一要務、以創新為第一動力、以人才為第一資源,大灣區不僅能夠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典范,還逐漸形成“源頭創新—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企業培育”創新全鏈條,以及體制機制更加靈活高效、公共服務邁向公平優質、社會生活更加豐富多元的創新創業新生態。
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李志堅介紹,南沙正在銳意提升產業能級,用好用足用活招商資源,搶占智能汽車、海洋經濟、數字經濟制高點,持續推動金融合作走深走實;積極提升創新能級,深化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共同實施關鍵領域科技攻關;不斷提升開放能級,完善港口集疏運體系,高標準建設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實踐教授、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政策與實踐研究所所長、香港國際金融學會主席肖耿提出,建立大灣區雙循環銜接帶,能夠有效突破內地和香港的開放瓶頸。雙循環銜接帶不僅要實現基礎設施高質量互聯互通,還要通過制度性的改革促進科技、金融和人才等生產要素跨境暢通流動,溝通RCEP和內地的自貿區,實現國內國際優勢互補,促進內地企業的創新發展。
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郭天武認為,“一國兩制三法域”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不可忽視的重要表征,既是粵港澳大灣區特殊的制度優勢,同時也有可能形成制度壁壘。三地的法治合作既能夠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提供制度支撐,又能夠成為解決現實區際法律沖突的必要手段,已經在通關規則和金融規則等六個領域取得累累碩果。
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教授、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創新研究中心主任王世福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個世界級解決方案,這是國家在長期以來港澳與廣東合作的基礎上規劃的建設愿景。大灣區是一個共同體,我們要再改革更開放,繼續向全世界學習,同時更加吸引全世界的關注,產生影響和引領新型全球化的灣區力量,讓香港優勢和內地改革開放的優勢美美與共。
深圳大學法學院教授、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主任、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鄒平學認為,25年來“一國兩制”因地制宜,得到了不斷的豐富和發展。實踐表明,中央貫徹“一國兩制”方針的決心不變,方法、舉措和制度建設與時俱進。我們應該繼續堅持運用發展的眼光,因時因地制宜,通過不斷完善“一國兩制”的制度和機制,在解決各種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的過程中,豐富和發展好“一國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