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思想成果
-
解讀十九屆五中全會對科技創新的總體部署
來源:中國科學院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發布時間:2021-01-14在2020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主旨演講環節,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對上述問題進行了深入解讀。白春禮院長深入分析了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于科技創新的戰略部署,并從“四個面向”解讀科技創新的努力方向和在現代化新征程中應發揮的作用。
以下為演講內容節選
非常高興有機會參加今年的“讀懂中國”國際會議,與大家相聚在美麗的花城廣州,圍繞中國現代化新征程與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重大主題共同地交流、學習。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重要指示,自2013年以來,在鄭必堅會長的帶領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聯合相關單位,已經成功舉辦四屆“讀懂中國”國際會議,會議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與日俱增,已經成為世界讀懂中國的一扇重要窗口,也成為中外政商學界交流對話的重要平臺。
我的發言主要從科技創新的視角與大家交流分享最近學習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心得體會,希望能對大家更好地理解未來一個時期中國科技創新戰略部署有所啟發,我主要講三個問題:
如何認識當前中國科技發展的現狀與水平
準確認識科技發展的現狀和水平,是理解科技戰略部署的基礎和前提。在即將過去的“十三五”時期,中國科技創新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涌現,一些前沿領域開始進入并跑甚至領跑的階段,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的提升。2019年,中國的研發經費支出達到2.2萬億元人民幣,研發投入強度為2.23%,研發人員全時當量達到480萬人員,在校大學生人數達到4002萬,創新人才規模穩居世界的首位,SCI論文和高被引論文的數量都位居世界的第二位。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和PCT專利申請量位居世界首位,成為全球科技創新的重要貢獻者。在衡量高質量科學產出的自然指數排名中,中國位居世界第二位,中國科學院已經連續八年在全球科教機構當中位列首位,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中,中國位列第14位,也是前30位中唯一的一個中等收入經濟體,其他都是發達國家。
這些數據反映出中國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按照規劃今年中國進入創新國家的行列,也為國家科技事業的未來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客觀來講,中國創新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十九屆五中全會對當前科技創新發展的一個重要判斷就是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反映出我們科技發展還存在著一些短板和不足,如基礎研究和重大原創成果不足,很多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嚴重依賴進口,國家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還不高,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的支撐保障能力還有待提升等方面的問題,社會上熱議“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有待攻關。
如何理解十九屆五中全會對科技創新的總體部署
十九屆五中全會做出中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大戰略判斷。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并不是說我們已經實現了高質量發展,而是說我們的發展已經到了必須以高質量發展為主要目標要求的階段,必須扭轉過去主要依靠要素投入來拉動經濟發展的粗放型發展模式。經濟社會各個領域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對科技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萍紕撔率紫葘崿F高質量發展才能夠為其它各個領域提供有力的支撐。
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規劃建議提出,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位置,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對未來一個時期科技創新在國家發展全局中的地位和應發揮的作用提出了非常明確的要求??梢钥吹綇氖舜筇岢鰧嵤﹦撔买寗影l展戰略,到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把創新發展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首”,到十九大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再到十九屆五中全會“戰略部署”的演變過程,深刻反映出我們黨對科技創新和現代化國家建設發展規律認識的與時俱進和不斷深入,也反映出科技創新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凸顯。
科技創新的努力方向和應發揮的作用集中體現在“四個面向”上,這就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際重大需求、面對人民生命健康。其中前三個面向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7月17日視察中國科學院提出來的,第四個面向是總書記在今年9月11日召開科學家座談會提出的,是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實踐中形成的新思想,充分彰顯出了我們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和價值需求。
圍繞這“四個面向”,為了更好地發揮科技創新對現代化建設全局支撐作用,規劃建議,從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人才的創新活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四個方面,對科技創新相關的戰略規劃、創新體系建設、科技資源配置、人才隊伍建設、體制機制改革等方面作了系統部署,謀劃了科技事業未來發展藍圖,為科技創新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明確了目標任務。
如何看待科技自立自強對國際合作的影響
在規劃建議中科技自立自強是一個很重要的新提法、新要求,各個方面也都非常關注,科技自立自強不能僅僅從字面上去理解,而是要從歷史的維度、戰略的高度、系統的角度,客觀、全面地加以理解和認識。
首先,自立自強是科技事業發展的內在要求,與我們一直強調一貫堅持的自主創新理念是一脈相承的,經過這些年的發展,中國已經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科技大國,但還不是科技強國。強調科技自立自強就是希望要逐步扭轉科研活動中原創能力不強、大量資源和精力用在從事跟隨性研究上的問題,鼓勵科研人員提出更多原創理論,做出更多原創性的貢獻,不斷向科學技術的廣度和深度進軍,加快實現從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的轉變。
其次,科技自立自強是現代化國家建設的客觀要求?;仡櫽?、德國、法國、美國等國家的現代化進程,無一不是把握了科技革命的歷史機遇,通過科技上的自立自強,引領帶動綜合國力的躍升。日本、韓國在上世紀80年代旗幟鮮明地提出并實施科技立國戰略,成功地邁入發達經濟體行列。當前,中國的人均收入已經達到了1萬美元,正處在跨越中等收入階段,邁向高收入行列的關鍵時期。強化科技創新的支撐,對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強勁的動力。
第三,科技自立自強與開放創新不是相互對立排斥的,而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強調科技自立自強不是說中國要關起門來搞創新,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們持續推動國際科技合作和開放創新,積極主動融入全球的創新網絡。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可以讓我們更加平等,在更高水平上更好地參與國際開放合作,為國際科技發展作出更大貢獻,為應對全球性挑戰貢獻出更多的中國智慧。
各位嘉賓,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世界各國的命運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在這場應對疫情的戰斗中,全球科學家迅速行動,協力攻關,172個國家和地區加入世衛組織主導的新冠疫苗實施計劃,并在快速檢測藥物和疫苗研發、臨床試驗、病毒溯源等方面開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為延緩和阻止疫情的蔓延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中國科學院作為中國的國家科研機構,自疫情發生以來,始終站在新冠疫情防控科研的第一線,我們第一時間確定了新冠病毒的全基因組序列,分離得到病毒毒株,并及時向全球分享。我們聯合國內多家機構積極開展檢測試劑、疫苗和藥物的研發。我們還依托中國科學院的國家生物信息中心建立了全球最大、數據最全、面向全球開放的新冠病毒信息庫。目前為止,我們已經為全球175個國家和地區的18萬余名訪客提供數據服務,累計數據下載已經超過1.8億次,為各國的科研攻關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面對疫情全球大蔓延的嚴峻挑戰,我們將繼續秉持開放共享、互惠共贏的合作理念,始終堅持以開放的心態加強與國際同行的交流合作,圍繞新冠肺炎疫情等各國普遍關心的問題,努力為世界科技進步和人類健康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