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 正文
-
世界大變局大考驗呼喚大合作
來源:中國科學院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發布時間:2020-12-24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21世紀第三個10年的發展進程。一股逆全球化浪潮更是加速世界格局的演變。
面對諸多不確定性,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為中國發展提供怎樣的新方案?擘畫怎樣的新前景?人類命運休戚與共,國際社會如何在世界范圍內凝聚力量,共同應對大考驗?
于內,于外,解讀“大變局、大考驗、大合作”這一宏大命題迫在眉睫——
11月20日,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會長鄭必堅在2020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開幕式上,以“大變局、大考驗、大合作”為題發表主旨演講。鄭必堅會長指出,在當前形勢下,對經濟全球化和全球治理深入反思,扎實推進在利益匯合點和利益共同體基礎上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才真正應當是提到國際社會面前的重大歷史性課題。
以下為發表在《參考消息》專版(2020年11月24日)上的全文:
一、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
出乎預料,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疫災打亂了全人類進入21世紀第三個10年的發展進程和一切預期。
又出乎預料,一股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民粹主義思潮及其掀起的逆全球化浪潮,給世界帶來了更大的不確定性。
由此而來的廣大人民生命、財產及各國經濟社會、生產生活之大災難大破壞,成為世界在上世紀80年代進入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時代以來,一次最劇烈的大災難大破壞。
這就叫做“變中生變,變上加變”,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這就是我們今天面對的“大變局”。
“大變局”本身,意味著“大考驗”:
一是能否克服單邊主義,攜手戰勝疫災;
二是能否在攜手戰勝疫災的同時,修復全球產業鏈,重振新一輪經濟全球化,重啟發展;
三是能否在戰勝疫災和重啟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排除各種干擾,并打開面向21世紀第三個10年以至更長時期世界和平發展的新局面。
而貫串“大變局、大考驗”的是一項根本性的歷史要求,這就是從進入21世紀第三個10年算起,在全球范圍內,在不同社會制度、不同發展階段和不同利益訴求的各個地區各個國家之間,經歷多邊和單邊、開放和封閉、合作和對抗的重大考驗,從而逐步實現“大合作”。
應當說,這種“大合作”在全球抗疫的偉大斗爭中,端倪已見。無數生動事例表現出全人類攜手共進、戰勝疫災的強烈愿望,和更進一步深化合作的重大契機。
這是在有如黑云壓城的嚴重疫情之下,全人類展現出的“大合作”的光明面。全世界一切善良的人們發自內心地歡迎這個光明面。
這是事實,但這只是一個方面的事實。事情的發展還有另外一個方面。那就是出乎世界廣大善良的人們包括一切有良心的政治家思想家們的意料之外,霸權國的當權政客為了推卸領導本國抗疫不力導致人民生命重大損失的責任及為自己拉選票的私利,在公然宣布“放棄控制疫情”的同時,“甩鍋”中國,并且把毫無道理的全面封堵中國作為國策,甚至狂言“臺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這個霸權國即將下臺的當權政客的“最后瘋狂”,正在惡性發作。
應當嚴肅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發展到今天,一個最突出的“負面變局”就在這里。
二、中國從容應對嚴重逆動
面對嚴重逆動,中國從容布局。一個最集中的表現就是中國共產黨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應當說,這個《建議》是當前國內國際條件下14億中國人應對大變局、大考驗,推進大合作的根本性戰略抉擇。
這個規劃所要回答的問題,乃是在中國“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在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的大背景下,中國共產黨打算怎樣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的大變局。
這個規劃既擘畫中國的新前景,又展現中國發展同世界發展相統一的大國擔當,因而將成為解讀當代歷史條件下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最重要藍圖。
這個規劃還包含著一個更深層次的戰略估量,那就是在清醒分析當前國內國際有利和不利條件的基礎上,中共中央堅定確信,中國仍然處于一個重要的戰略機遇期。面對21世紀第三個10年和爾后更長時期,中國人將保持戰略定力,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中國將在危機中抓轉機,在變局中開新局,還將在發展自己的同時與世界各國“大合作”,打開更加廣闊的天地。
概括起來,這里有四句話:
第一句話,堅持改革開放,集中力量辦好中國自己的事。
第二句話,兩個大循環,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大循環和國際大循環相聯通,構造中國發展新格局,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深圳建設和粵港澳大灣區新目標就是好例子。
第三句話,堅持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2050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第四句話,在積極參與海上全球化的同時,中國積極推進陸上全球化,從而形成世界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新一輪海陸并舉全球化,再加上積極參與網絡全球化。
所有這一切都強有力地體現了“大變局、大考驗、大合作”,體現了在“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個總方針之下,中國歡迎各方把握中國發展新機遇。
從生產生活自我供給程度看,中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世界上41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中國都有??梢哉f,世界上最不怕孤立的是中國,最有條件獨立自主而不靠外面的是中國。但中國仍然堅定不移地擴大對外開放,穩定產業供應鏈,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這是中國人的戰略心胸,也是中國人的戰略遠見。
同時,這還生動反映了百年大變局走到今天,中國已經不是過去那個積貧積弱的中國,而是具備了與世界各國一道,迎接并引領新一輪產業革命和新一輪經濟全球化的新時代中國。
也正是基于這樣的戰略態勢,從現在起到2035年,將成為中國和平崛起的關鍵階段。
三、中國成“正面變局”支點
習近平總書記曾深刻指出,把握國際形勢要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大局觀、角色觀。所謂正確角色觀,就是不僅要冷靜分析各種國際現象,而且要把自己擺進去,在我國同世界的關系中看問題,弄清楚在世界格局演變中我國的地位和作用,科學制定我國對外方針政策。
客觀而論,世界格局的演變具有二重性:有正面也有負面。同“負面變局”相對立,中國與世界關系的歷史性發展正愈益顯著地成為當今世界“正面變局”的一個根本支點。而中國的和平崛起乃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為根本動力的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決非那種近代世界史框架內的新霸主取代舊霸主。
這也就是說,中國要以國際秩序和體系的維護者、改革者和完善者的站位,堅持高揚全球治理、多邊主義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旗幟,來應對霸權主義。
總之,“大變動、大考驗、大合作”作為一項宏大命題,本身就意味著重大的歷史抉擇和歷史機遇。而在當前形勢下,對經濟全球化和全球治理深入反思,扎實推進在利益匯合點和利益共同體基礎上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才真正應當是提到國際社會面前的重大歷史性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