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 正文
-
鄭必堅出席北京高級別會議并發表演講
來源: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發布時間:2019-06-246月24日,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會長鄭必堅出席北京高級別會議,并發表了題為“中國改革開放再出發”的演講。鄭必堅會長在講話中表示,中國人民在站起來和初步富起來基礎上,走向真正富起來和強起來,就是新時代賦予中國“改革開放再出發”的歷史使命。
鄭會長進一步指出,“改革開放再出發”根本的要求是中國的更大再發展,還將要求中國同世界各國共同推進新一輪經濟全球化改革。同時,一個根本精神條件,就是中國將以清醒和堅定,克服前進道路上一切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困難和挑戰。
? 以下為講話全文:中國改革開放再出發
——在北京高級別會議上的講演
鄭必堅
(2019年6月24日)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我發言的題目,是“中國改革開放再出發”。
“改革開放再出發”這句話,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在廣東視察時候提出的。
我感到這句話很簡潔、很明白又很有分量,好就好在承前啟后,繼往開來,把中國改革開放的前40年,同今天起步的后若干年,鮮明地聯結起來了。
我愿以此為題,談以下三點體會。
第一點,“改革開放再出發”,根本的要求是中國的更大再發展
中國人民在站起來和初步富起來基礎上,走向真正富起來和強起來。這就是新時代賦予中國“改革開放再出發”的歷史使命。
正是圍繞這個歷史使命,要求中國人民的生產力、創新力、市場力、社會治理力這“四大力”,再來一個全方位發展。
一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目前處在并且仍將長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改革開放再出發”的根本任務就在這里。2017年,中國經濟總量達到80多萬億元人民幣。2018年,盡管美國對我開打貿易戰,中國經濟總量又達到了90萬億元人民幣。面對貿易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任務更加突出,也更加艱巨了。但中國已經并將繼續采取一系列措施,進一步破除束縛生產力發展的各種障礙,盡可能地縮小貿易戰的消極影響。比如今年推出的力度空前的減稅降費措施,把制造業等行業的稅率從16%降為13%,交通運輸業、建筑業等行業的稅率從10%降至9%。僅這一條,就將為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減輕2萬億元的稅費負擔,從而增強企業信心,激勵企業進一步擴大投資和生產。
二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升“創新力”。這里一個極重要方面,就是制造業企業加快向價值鏈的中高端邁進。比如中國的華為公司,當前由于美國一些人為它“免費”做了大量“廣告”而名聲大振。實際上,大家知道,這是一家真正老老實實干創新,因而擁有較強科技競爭力的民營企業。它堅持每年把10%以上的銷售收入投入研究與開發,近10年累計投入的研發經費超過了4800億元?,F在,華為擁有1554項5G標準關鍵專利,占到全球專利總數的15%,位列世界第一。美國對華為的打壓,不僅打不垮華為,反而幫助華為進一步認清自身的優勢和弱點,同時也幫助更多中國企業認清自己的機遇,在國際競爭中獲得新發展。
三是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打造更加健全的“市場力”。這就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同時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包括健全保護知識產權制度等等。中國的民營企業是市場經濟改革的產物,經過40年發展到今天,它已經達到能夠創造中國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 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 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叫做“5、6、7、8”。民營企業的改革繼續推進,國有企業改革也已邁出新步伐,各級政府以“開放、管理、服務”改革來把大量不該管的事項交給市場或社會。今年3月,國務院又取消了25項行政許可事項并下放6項行政許可事項的管理層級。與此同時,還設立了科創板并正在試點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證券發行注冊制改革,以利于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解決企業在資本市場難以直接融資的難題。
四是進一步完善政府的社會服務功能,打造更有效能的“社會治理力”。以“精準扶貧”來說,已經實施6年,結果是貧困人口從2012年的9899萬人減少到2018年的1660萬人,6年減貧8000多萬人,平均每年減少1300萬人。今年將再減1000萬,明年只剩600多萬。與此同時,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全面加強對農業、農村、農民這“三農”的幫扶力度,包括完善農村地區的社會服務網絡,確保農村貧困人口的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
總之,生產力、創新力、市場力、社會治理力這“四大力”的全方位繼續發展,就是“改革開放再出發”必將帶來的中國更大“再發展”。
第二點,“改革開放再出發”,還將要求中國同世界各國共同推進新一輪經濟全球化
環顧四宇,當今世界各個方面都在發生新的深刻大變動。一是以信息化突飛猛進為特點的生產力大變動,二是以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國家共同和平崛起為特點的國際關系大變動,三是以中國、美國、歐盟、俄羅斯進入重大調整期為特點的世界主要大國國內經濟政治大變動,四是與此相關的中美關系大變動。
正是這四方面大變動,催動了一個世界近代以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全球范圍的“兩重性”大變動。一方面,以經濟全球化為基本特征的世界經濟秩序,將迎來向新高度提升的歷史性轉折。而另方面,面對這一變局,一個超級大國妄圖以霸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改造甚至顛覆這個反映進步潮流的世界經濟秩序。
很清楚,這里是尖銳對立的兩條路線。
中國的選擇是“改革開放再出發”,堅定不移地推進全方位高水平開放,堅定不移地維護和發展自由貿易,從而將經濟全球化推向新階段。一個好例,就是“一帶一路”倡議?!耙粠б宦贰背h所反映的,是經濟全球化由海洋經濟全球化,走向海陸內外聯動和線上線下互動的新型經濟全球化。其結果,將是經濟全球化在深度和廣度上的大大拓展。又一個好例,是習近平主席不久前正式訪問俄羅斯時強調指明的“一帶一路”同“大歐亞伙伴關系”并行不悖、協調發展。這難道不也是兩大國間發展機遇相互聯系彼此促進的生動體現嗎?再一個好例,是剛在杜尚別閉幕不久的亞信第五次峰會。習近平主席和與會各國元首的發言,包括峰會發表的宣言,突出了成員國堅持多邊主義,共同開創一個安全和更加繁榮的亞信地區的愿景。還有一個好例,中國證監會和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近日發布聯合公告,原則批準上海證券交易所和倫敦證券交易所開展滬倫通業務,滬倫通正式啟動。這件事表明,中國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的決心不動搖,中國資本市場自主對外開放的腳步不停歇,中國推動各國經濟金融合作共贏發展的信心不改變。
第三點也是最后一點,“改革開放再出發”的一個根本精神條件,就是中國將以清醒和堅定,克服前進道路上一切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困難和挑戰
中國人的改革和建設事業從來沒有什么一帆風順。但是我們又從來都具有在順利和困難“兩重性”復雜態勢下始終保持清醒和堅定的那樣一種“熬得過”的“持久戰”傳統。
鄧小平多次尖銳指出,中國的改革開放是“逼”出來的。我體會,我們今天的“改革開放再出發”,仍然要求以高度自覺“逼”自己,向著新的歷史高度大步進發。
中國的發展,既不是偷來的搶來的,更不是靠依附別人換來的,而是在同經濟全球化相聯系而不是相脫離的進程中獨立自主干出來的。而且,來自外部的壓力越大,中國人干得越歡。正是這個能夠“干”,善于“干”,是我們能夠“熬”,并且能夠“熬得過”的根本依靠。
總而言之,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下,一“熬”,二“逼”,三“干”。這就是在今天的最新考驗面前,中國“改革開放再出發”的必不可少的精神條件。
最后我還要說,我們深情記得毛澤東在20世紀50年代說過的一句話:“中國將變成一個大強國而又使人可親?!?/span>
中國不僅要成為大強國,還要使人可親??!
謝謝各位!
? ?